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创下了无数辉煌的战斗战例配资公司最靠谱三个平台,这些战例无一不令人赞叹。然而,如果要挑选出最具战术创新与想象力的经典战例,毫无疑问,开国少将邓岳主导的“三岔口穿插战”将是首选。这一战术杰作发生在1951年2月中旬,志愿军第40军在横城战役中的重要一役。
1951年2月10日,志愿军总部下达了发起横城战役的命令,指示各路部队迅速行动。其中,第40军118师的任务是作为主攻力量前往横城,攻击韩军第5师和第8师。邓岳,作为118师师长,不仅是一位勇猛的指挥官,还是一位非常注重战术布局的军事天才。他在分析了敌我形势后,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决定:采取迂回穿插战术,选择敌军最薄弱的腹地发动攻击。此举无疑是一个赌博,但却能造成极大的战略效应,直接突破敌军的防线。
一般来说,穿插作战常常由小规模的部队执行,目的是利用快速机动绕过敌军的防线,寻找敌方的漏洞。然而邓岳却打破常规,决定派遣一个团的兵力执行穿插任务。对于一个团而言,深入敌后,面对可能来自各个方向的攻击,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,但邓岳对此充满信心,他对自己部队的执行力充满了无比的自信。
展开剩余77%邓岳不仅在兵力部署上大胆创新,在战术选择上也极具远见。在仔细分析敌军的兵力布局后,他锁定了敌军纵深的一个三岔路口——这个路口正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英文字母“Y”形。根据常规思维,这样的“Y”形地带应该是敌军重兵防守的区域,但邓岳独具慧眼,发现这正是敌人防线最为薄弱的地方。
在邓岳的设想中,他决定让352团执行穿插任务,像一把锋利的刀锋插入敌军防线,直击三岔口的关键部位。一旦成功,敌军的前沿阵地将被彻底切割,而可能出现的援军也会被有效遏制。同时,353团和354团将配合352团的行动,发起正面攻击。简单来说,邓岳的战略思路就是:在敌人的心脏部位插上一把尖刀,掌控战场主动权。
对352团来说,这是一项艰巨且充满挑战的任务,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,还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与快速反应能力。352团的兵员大多来自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老部队,战斗经验丰富,作风纪律严明,因此,邓岳对他们执行任务充满了信任和期待。
果然,352团没有辜负邓岳的期望,这支英勇的部队仅用了半小时便突破了敌军的前沿防线,紧接着通过灵活的迂回穿插,悄无声息地深入敌军腹地。在接下来的6小时里,352团以极快的速度穿插了50多公里,凭借着极高的隐蔽性与严密的行军纪律,成功避开了敌人的巡查与搜索,甚至未曾遭受一次有效的攻击,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将近2个小时顺利抵达了三岔口。
这一过程中,352团与一些零散的韩军士兵偶尔相遇,但总是迅速化解冲突,敌兵要么躲避,要么被迅速俘虏。这看似匪夷所思,但在敌人的视角中,志愿军如此大胆地深入“联合国军”的腹地,根本无法预料到,导致这些零散敌兵完全没有防备。
到达三岔口时,352团遭遇了预料之外的困难。原本根据情报,三岔口的防守力量较弱,只是韩军第8师的一个连,但此时敌方已将兵力增援至一个加强营。尽管352团兵力占优,但面对经验丰富、武器精良的敌人,情况依然不容乐观。更糟糕的是,敌人的援军也几乎同时到达三岔口,这是一个装备先进的美军机械化炮兵营,对于装备轻便的352团来说,难度巨大。
然而,352团早有准备,他们没有被敌军的压力吓倒,而是迎难而上,果断出击,迅速展开进攻。面对美军与韩军的联合反击,352团的打击异常迅猛,敌人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就被迅速击溃。美军和韩军虽然在兵力与火力上占优,但志愿军的突然袭击与迅捷的进攻让他们措手不及,迅速被迫应对这种“非常规”的战术。
随着352团的攻击,118师的353团和354团也顺利与之接应,开始对敌人进行正面进攻。最终,敌人被志愿军包围击溃,三岔口成了敌军的葬身之地。
根据战后的统计,118师此次歼灭敌人1.22万人,创造了自入朝以来最辉煌的战绩。邓岳这位少将的指挥不仅体现了军事上的卓越才智,也展示了他非凡的战术创新。正因如此,三岔口穿插战不仅被写入志愿军的军史,也受到西方军事研究者的高度评价,被誉为“步兵闪电战”的典范。
有趣的是,战败的美军对这个战例极为重视,竟然将这一战术编入了他们的军事学校步兵教程中,供美军士兵深入学习与反复训练,直至今仍对该战例津津乐道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